銅器
春秋中期
高30.5 底徑15.7x11.5
登錄號:h0000274
國立歷史博物館藏《編鐘》(館藏編號h0000274),民國十二年在河南新鄭出土。新鄭出土編鐘有兩組,但兩組都不完整,或早年被盜,或出土時失散之故,此批編鐘運台有三件,三件形制相同,皆為甬鐘,鐘面有枚,二面共有三十六個枚,篆部、舞部、旋部皆飾以竊曲紋,鼓部飾夔龍紋。器身皆有銹蝕痕跡。中國青銅鐘的出現可早至商晚期,其用途極為廣泛。一般主要是用作為宗廟祭祀與宗族宴享時的樂器,亦用於軍中,或如同一般容器類禮器,於其上鑄銘專以記功蹟。在禮樂制度中,編鐘的數量與懸掛方式依貴族階級而各異,有定名位的作用;古代天子樂器四面懸掛,猶如四面有牆,謂「宮懸」;諸侯去其南面而作三面懸掛,稱「軒懸」或「曲懸」;大夫則作左右兩面懸掛,稱「判懸」;士僅作東面或階間懸掛,稱「特懸」。由於西周時代的鐘多是成套的,且構成一定的音階,所以據其編次相連之意,或稱為編鐘。編鐘試奏俱備旋宮轉調的能力,能演奏採用和聲、複調以及轉調手法的樂曲,其出土例證古代中國音樂發展水準。
藏品描述-授權標示:
可授權